close

喇嘛(上師)

上師就是善知識。善知識的意思有兩種,一是外善知識(外在上師),一是內善知識(內在上師)所謂外善知識,佛在《總集經》中說:所有的佛以及進入菩提之道的菩薩行者們,必須依靠善知識。彌胖仁波切說:佛、薄伽梵、進入菩提道的菩薩行者們,以及將佛、菩薩傳下的六度等法宣揚給別人的高僧大德等,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外善知識把大乘的法門如法地傳授,又將善巧的法門告訴我們,讓我們心中產生內善知識,瞭解善巧與般若雙運的道理和方法。所有讓我們進入究竟解脫之道的諸上師,就是外在善知識。而內善知識是真正由我們心中發出,包括正知、正念、不放逸及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依靠它們,才可以得到短暫的人天福報和永久的佛果。

喇嘛的分類

劄巴

對一般出家學佛之普通僧侶稱呼,也稱為古修或阿科,但稱為喇嘛較為禮貌。

喇嘛

上師之意,對所有修行金剛乘之僧侶的尊稱。在青海西康寧瑪巴、噶舉巴,對閉關三年三月修行者之尊稱。

仁波切

指堪任密乘軌範師(阿闍黎)的上師,須具備下列條件:一、須有正統傳承的根本金剛上師的密法灌頂。二、從金剛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師,其間所有密法的傳承灌頂皆須圓滿無缺,不可間斷。三、須受本尊大灌頂(阿闍黎灌頂),精通顯密佛法及菩提心學,並具備火供、壇城等修法材料,熟習諸經軌所說的修法。四、自己有能力傳授密法時,須經根本金剛上師許可,方能擔任上師阿闍黎,為人傳法灌頂。圓具上述條件後,依照西藏的習慣,即可稱為「仁波切」

多傑諾本

阿闍黎、金剛上師之意。為聽聞顯密佛法多年後,進入修行院閉關修行多年,證悟通達實證實修者;並經傳承最高法台(法王)認可,擔任密法大型法會壇城之執法上師,故亦可稱寺廟方丈。如蓮花生大士為西藏第一位阿闍黎。

堪布

(一)精通經律論三藏等顯密教義之教授,或可為人剃度、受沙彌比丘戒之三藏大法師。
(二)精通任何世間法,如畫師、詩詞家等皆可稱為堪布(文學堪布)。

格西

意譯作善知識,相當於博士或教授。西藏佛教格魯派的學制,僧眾循序修學五部要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俱舍》,並於學程期間,每年冬季兼學一月《因明論》),學至《俱舍論》時,由各中部學院的「堪布」(住持、主持者)量其學力,而授予「格西」之銜。

祖古

即轉世活佛。普遍稱呼某位高僧乘願再來,及菩薩降臨世間之大成就者;殊勝者如蓮花生大士、釋迦牟尼佛。

赤巴

即黃金法台。一個傳承法脈地位非常崇高之尊者。如嘎登法台,為宗喀巴大師之攝政者。如莫劄法王,為噶陀傳承之黃金法台。一般之寺廟方丈亦可稱呼為法台。

法王

尊稱法王者,情況有幾種:一者,古時候信奉佛教非常虔誠,且護持佛法之國王,如古印度之阿育王、西藏之赤松德贊。二者,信徒稱呼對佛法弘揚有鉅大貢獻,而已涅盤之大師,如宗喀巴大師、龍千巴大師等。三者, 1720年元世祖封薩迦派八思巴大師任國師後,稱呼受敕之高僧為法王。但西藏目前對僧侶之尊稱中並無此封號。

丹比達波

即教主,特別稱呼某一傳承現任的領導者,也是對傳承領袖之尊稱。

 

金剛乘

若以二分法,可將佛教分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區別,在於無上菩提心為利益眾生願成佛。大乘又稱菩薩乘,若以因果來分則有顯、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稱為顯教,或直接稱為大乘;果乘就是金剛乘,一般稱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稱密宗。
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目標:引導一切眾生成就圓滿佛果的心。一般而言,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見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簡單地說,金剛乘就是果乘,大乘為因乘或體性乘。 

 

金剛舞

藏傳佛教在大型法會及特殊節慶之時,用歌舞的方式表達佛菩薩神變幻化度為生的方式。金剛舞可分為上師舞、本尊舞、空行舞、護法舞:
一、上師舞:如在藏曆六月初十、蓮師成道日所舉行者。寺廟僧為或修行者戴上蓮師八變等等面具以及戲服,手拿不同的法器,紀念蓮花生大士以不同的身相度化不同容器之眾生。
二、本尊舞:法師或修行者,扮演報身佛的寂靜及忿怒等等形象,隨之祈求報身佛降臨在他們身上,配合大型法會之修法儀軌,以勇猛舞姿來摧毀、降伏妖魔鬼怪。又以無量的大慈大悲度化妖魔鬼怪、以及受著所知障、煩惱障、業力緊迫的六道一切有情為生。
三、空行舞:在壇城前,以年輕、莊嚴、聲音嘹喨的喇嘛來扮演空行母。他們以歌聲、舞蹈及手印、法藥,來讚歎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的事業及功德,祈求所有在淨土的勇父、空行賜予所有修行者所有共與不共的成就。
四、護法舞:喇嘛們扮演閻羅王或天龍八部等等,透過金剛舞不同的變化,表達因果業力真實不虛,以及山川江河都有神祇存在,對於因果業力及大自然都要心存敬畏;同時,也祈願得到真實護法神的庇佑,祈求國泰民安,佛法廣傳。

 

伏藏

伏藏,藏文是爹瑪,有寶貴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最終再被發掘出來。蓮花生大士自從到西藏傳揚佛法後,發覺當時藏人的質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當時有些法的因緣尚未成熟,故離開西藏前,將很多教法、佛像、法藥埋在不同的領域裏——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虛空,甚至有的在聖者的甚深禪定之中。
  伏藏是寧瑪派所獨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則。取藏者被稱為「得登巴」,相傳都是蓮師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圓滿地重整伏藏經文,並準確地解讀伏藏經文的理論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經》等等。

 

皈依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礎入門。所謂內道、外道之差別在於有無皈依三寶。皈依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寶的力量而得到保護與解脫。三寶指佛、法、僧:佛為覺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
皈依因心態的不同可分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態,是為自己能從三惡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與死亡的恐懼中得到保護與解脫。中士道的皈依是指聲聞眾與阿羅漢們的皈依心態而言,他們的心態是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得到安樂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態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脫,而且是為了利益所有一切為生而皈依。

 

甘露丸

密續中雲:即使不作禪修亦有成佛之道。而經由「嘗味」即其中之一最勝法,也就是以嘗食「藏密各教派如法修持本尊儀軌,經咒加持不斷圓滿製作之甘露法藥丸」,而得以結下成佛之因緣。凡大福報緣得嘗食甘露法藥、甘露丸者,現時與究竟的利益是不可思議的。
各種珍貴甘露法藥即甘露丸之製作,均置入無數佛菩薩稀有佛寶舍利,和各傳承歷代祖師、法王、證悟大成就者舍利,及加持聖物,再加上取岩大師取自岩藏寶庫中珍貴大加持法寶聖物,和千百種高貴藥材總集煉製完成。福報緣得珍貴甘露法藥者,自心必須絕對虔誠盡信;且嘗服者必得佛菩薩、本尊的大加持。經由嘗食可清淨此生之身、口、意的不淨,也可去除疾病,使之不受一切惡疾之侵擾,令一切邪魔精鬼無法傷害。也可治無明業障,並能防禦各種災劫障難,去除非時而死之意外,更有助於行者禪坐修持,而對於清除煩惱有所助益,而使修行者於心性的觀照上更臻圓滿。也可使人之財富、權勢、福德、壽命、智慧增長,同時對修法之了悟亦會增上,且命中不墮三惡道,而能種下往生佛淨土的因緣。

 

火供

以燃燒供品的方式供養給本尊。火供的物件有世間的護法神、多聞天王、贊巴拉等;出世間者為智慧本尊,如阿彌陀佛、觀音等。在火供時,將爐壇觀想為佛或護法神所住的宮殿及壇城,外在是火的形象,但內在分別為佛、護法神及他們的眷屬。所有的供品,如五穀雜糧、油、金銀等,都分別象徵貪、瞋、癡、嫉妒、傲慢及不同的業力,藉由燃燒供品,他們都歡喜接受。供品經過佛法加持轉換成殊勝無量之供品,透過供養來成就息、增、懷、誅,分別達到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長壽,懷柔冤親敵害、煩惱,誅滅貪、瞋、癡、無明、惡魔、外障(煩惱魔、蘊魔、天子魔、死魔)。以火供功德回向法界,依修法者殊勝功德與諸佛菩薩慈悲之力合而為一,真正能令法界心喜!

薈供

在清淨的佛堂及壇城前,擺設食子、水果、鮮花等供品,經由具德上師等僧眾修法加持,轉換成殊勝圓滿之無量五妙欲供品,迎請淨土和聖地之眾傳承持明上師,及寂靜、忿怒本尊(佛)、勇父空行(菩薩)、護法為降臨聚會壇城上,納受享用供品;懺悔自己無始以來所犯之戒律、破三昧耶戒(誓言)等等罪過,祈請消除所有病痛災難、煩惱及所知等業障,暫時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願(如福慧增長、事業順利、障礙消除、脫離魔難)之福報,究竟成就持明(佛及菩薩)之果位。在密法本尊修法儀軌中,皆須修持薈供,以每月初十的蓮師薈供及每月二十五空行母薈供最為普遍,也可在聖地、節慶日、佛菩薩及殊勝傳承高僧上師之誕辰日及涅盤日作薈供。

 

金剛杵

代表堅固、鋒利之智慧。可斷煩惱、除惡魔。因此,它代表佛的智慧、空性、真如等等。金剛杵有五股、九股的等等。《大藏密要》說金剛杵是菩提心義,能斷壞二邊(空有),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表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毀煩惱。所以金剛杵圖案在藏傳佛教寺廟裏觸目皆是

 

西藏喪葬

一、天葬:在西藏稱為「鳥施」,也就是讓鳥獸來吃掉身體。天葬的意義正如「鳥施」所表達的,是一種獻供,或者說是佈施行為。有形的生靈與無形的生靈(如餓鬼)都是非常值得對之慈悲的,因此將自己的肉體奉獻給他們,是此生的最後一件功德,同時對於解脫也有益處。
二、火葬:一般的火葬,要請一位高僧擔任「火祭上師」,在火葬場舉行密宗儀軌,向燃燒屍體的火爐中添加芥子等多種物品。這等於將屍體獻給神靈,所以火葬也是一種供養行為。
三、塔葬:藏傳佛教中使用塔葬者,多是有名望的高僧、大活佛、著名學者、大寺院住持,非一般人能用。意義有二:一是表示紀念,二是作為聖物供養。方式有二:一是火葬以後,將骨灰或舍利子裝入塔中供養;二是將遺體經過一番處理後,裝入塔中,即肉身靈塔。

 

哈達

一種作為禮品的長條絲織物或麻織物,是藏人社交活動中的必需品,凡婚喪嫁娶、節日慶賀、參神禮佛、拜會尊長、聯絡感情、喬遷新居等等,都有敬獻哈達的習慣,故其所包含意義非常廣泛,有祝福、慶賀、尊敬、友誼,又有哀悼、同情等含意。
地位相同的人,哈達互獻,主人雙手捧哈達獻給客人,客人收下後,另取一條回贈主人。地位低的人交給地位高的人,只能將哈達獻於他的座前或者手中。晚輩獻給長輩的哈達,長輩接過後又轉挂在他的脖子上,含有為其祝福的意思。求婚或請求幫助,對方收下哈達即表示接受,退回哈達則表示拒絕。
哈達有多種為色,常見的有藍、白、黃、綠、紅五種。藏人最常用的是白色哈達。自古以來,藏人認為潔白無暇最能象徵人們純潔的心靈和表達真誠的心願。五彩哈達是由藍、白、黃、綠、紅五種顏色組成,是最珍貴的禮物,只在特定情況下使用,如作彩箭以獻給菩薩或近親。

 

大禮拜

為密宗禮敬諸佛方式之一,是四加行之一。大禮拜原為西藏佛教的特殊禮拜方式,又稱磕長頭。四加行中之大禮拜,即是將這種特殊禮拜方式融入儀軌中的一種修行方法。大禮拜須五體投地,以全身伏於地面來頂禮,五體(額頭、雙手、雙膝)代表五毒,藉由大禮拜將深重的五毒懺盡。

唐卡

唐卡即「平面畫」,也稱為「錦畫」,是藏傳佛教及西藏最普及的藝術品。最早起緣于古印度一種稱為缽陀的繪畫,是用袈裟的底布條幅畫。在七世紀,印度、尼泊爾及中原同西藏固有的藝術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西藏文化藝術。許多宮殿、寺廟、房舍都以大量的唐卡畫來裝飾,內容有佛經故事、西藏歷史、醫療畫、民間故事、及動物畫等。藏王松贊岡布也曾親自畫了許多佛像,所以唐卡題材多為宗教畫,但也有些關於天文曆法、醫學、社會風俗及歷史畫。例如,十七世紀時完成的整套醫學唐卡,共七十九幅,對藏醫史上有深遠的影響,是一套極其珍貴、享譽世界的醫學資料。唐卡除了少數用木刻版拓印之外,一般都是用天然礦石粉所畫,色彩亮麗,久不褪色,也有刺繡、織錦、貼花,甚至還有用顆粒不等的珍珠串連而製成,如西藏昌珠寺的珍珠觀音。唐卡大者可達五、六十米,如布達拉宮、噶陀寺的唐卡都將近一百米,小者約十幾公分。

 

朵瑪

有各種形狀,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白色、紅色和黃色),大小也不一致。 " 朵瑪 " 是用西藏族人的主食青稞面做成的。如果 " 朵瑪 " 僅僅作為供品使用, " 朵瑪 " 的外觀比較簡潔;但如果用作修習目的, " 朵瑪 " 的外形就變化多端,而且在 " 朵瑪 " 的表面有各種顏色的裝飾圖案和酥油雕塑。關於 " 朵瑪 " 供品的製作還有專門的儀軌書籍,這些書籍敘述了 " 朵瑪 " 的性質,繪出了適合於各種不同場合的 " 朵瑪 " 供品的圖形,並且指明了製造 " 朵瑪 " 應該遵循的工藝程序。貢獻 " 朵瑪 " 供品的人可以通過向神佛供奉形色俱佳的 " 朵瑪 " ,獲取更多的善業功德。
很早的時候,由於饅頭是主食,印度的聖徒大都把饅頭作為他們的主要供品,以致時至今日用 " 饅頭 " (音 " 若帝 " )這個詞來指代 " 食物 " 一詞。一些以稻米為主食的地區也這樣稱呼。敬獻供品時,要以抑揚頓挫的音調念誦祈禱文,不斷地擊鼓、擊鈸、吹響長法號 " 頓欽 " 、吹響海螺號和一種類似雙簧管的樂器沙喇子。

 

裝臟

依藏傳佛教傳統,佛像內必須裝臟三種聖物象徵佛的身語意:古老佛像代表「佛之身」;佛經、真言代表「佛之語」;珍貴舍利代表「佛之意」。此外還要製作「中脈」安置其中,中脈選上好木材,刻滿經文,再經修法開光,才是圓滿。向此佛像頂禮,方能具足功德。

 

 

曼達拉或壇城(Mandala(藏文chin kor)

各種金剛乘修法所用的圖形,通常中央是本尊,並有四個方向。

 

息增懷誅

息災業、增財壽、懷仁愛、誅惡魔

 

蓮花生大士

古印度鄔金國人,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應化身,為利益末法時期之眾生而受生於人間。西元八世紀,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弘法,他以密宗法術一一收服藏地凶神邪崇,使之立誓擁佛法,並與堪布菩提薩埵建立桑耶寺。他還教導藏族弟子學習譯經,從印度迎請無垢友等大德入藏,將重要顯密經論譯成藏文,創建顯密經院及密宗道場,發展在家、出家兩種僧團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礎。因此,蓮花生大士被認為是藏傳佛教初興之時的大阿闍黎,開創了藏傳佛教。藏人非常敬愛蓮花生大士,因此稱他為咕嚕仁波切,意為寶上師珍貴的上師,或有時稱他為白瑪卡拉白瑪炯涅

 

 

風馬(天馬)

風馬是金剛乘中用來對治業緣障礙的善巧法門。大抵分為紙質及布質天馬兩種。乃於布上或紙上,書寫諸佛、菩薩、本尊之陀羅尼,繪以摩尼寶、寶馬等圖案,稱為 " 天馬 "
兩種天馬雖用法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作用是一樣的。乃藉著將天馬(布式)懸掛於多風處(山谷、家宅、寺院等皆可),或於山谷寂靜處隨風散佈(紙式), " 天馬 " 隨風飄動,使書寫其上之咒幔,隨風飄送到四面八方,使十方一切眾生得蒙佛法之加持。由此無盡之善業功德,迴薰施者得善業果報,其有惡緣障礙現前者,亦得以重業輕報,故此法為無上之善巧,由大悲心施眾生故,放天馬之福德亦無量。

 

 

概要

         藏傳佛教是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傳播于喜馬拉雅山區和中亞地區的佛教傳承之一。藏傳佛教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從世界上最完備的顯密宗典籍到無數高僧大德的論述著作。歷史上,信仰藏傳佛教的主要是西藏人和蒙古人,但從本世紀開始,特別是自五十年代末大量西藏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以來,藏傳佛教也隨著傳入世界各地,并正在成為一個跨越國家、民族的世界性宗教。藏傳佛教的價值正在越來越獲得世人的重視和肯定。除了西方世界,藏傳佛教還在台灣和東南亞獲得蓬勃發展。

在佛教傳入之前,西藏盛行原始宗教--苯教。西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他的兩個妃子尼泊爾墀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的影響下,信奉了佛教。松贊干布又派吐、彌桑布札等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吐彌回藏後,仿梵文造藏文,並翻譯一些佛經。雖然松贊干布大力提倡佛教,並以佛教十善法治國。但在他之後,一直到八世紀初,佛教並沒有太大的發展。
 
        西元八世紀時,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印度僧人寂護、蓮華生等到西藏傳播佛教。佛教慢慢與西藏文化相結合而形成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公元第十世紀朗達磨王在位期間,大肆毀佛,但不久佛教即告復興,在藏西和藏東宏傳;印度和西藏學者又忙著翻譯佛經。隨著西藏佛教學者增多,入藏的印度學者逐漸減少。
   
      因此,在西藏佛教的後期,就脫離印度佛教後期宗派而獨立發展,雖然它仍保留佛法的基礎。就其核心思想而言,西藏佛教從未在西藏僧人手中遭受更改或增加。他們的論疏都有明顯標記,為了權威起見,他們都會引用佛陀的主要教法或印度學者的著作。因此,如果認為西藏佛教有別於原始的印度佛教,或把西藏佛教稱為喇嘛教,這是不正確的。

 

藏傳佛教前弘期

  
      在西藏歷史上,佛教前弘期是指第三十三代國王松贊干布,在公元七世紀將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到公元十世紀藏王朗達瑪毀佛之間弘傳佛教的歷史。
  
      在西元八世紀時,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贊即位後大力發展佛教。他迎請印度著名的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大師入藏弘法,兩位大師興建了西藏第一座院桑耶寺,並且剃度了西藏最早的七位出家僧眾,史稱「七覺士」。之後,赤松德贊繼續派人到印度迎請佛教僧人,同時派人到印度學習,主要是翻譯佛教經典和傳授印度佛教的教法。

佛教在藏區發展到另一高峰是在第四十一代藏王赤熱巴堅(又名:赤祖德贊)的時候。赤熱巴堅篤信佛法,大量聚集印、藏譯師建立譯場,統一譯名。他為了統一翻譯佛經名稱,進行了三次西藏文字的規範化運動,同時又規定譯例,校訂舊譯的佛典和新譯的顯密經論,為了避免散失並將所校譯的經典編出目錄。赤祖德贊在拉薩河下游東岸創建烏香多寺,又命每七戶居民供養一名僧人。史家將他和松贊干布、赤松德贊並稱為「祖孫三大法王」。
   
      赤熱巴堅之後,朗達瑪即位。朗達瑪實行禁佛運動,徹底毀棄佛教。這次法難時間並不是很長(公元八三八 ~ 八四二年),但是對藏傳佛教的打擊是非常沈重的,讓西藏陷入近百年的「滅法期」。

 

藏傳佛教後弘期

         朗達瑪滅佛之後,不久被拉龍白多射殺身亡,吐蕃王朝也隨之覆滅,整個藏區分崩離析,而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直到公元十世紀後半期,佛教才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一般史家將朗達瑪滅法近百年後,從多康再復興發展的佛法稱為「佛法後弘期」。

據說當朗達瑪滅佛之時,有三名出家大學者逃到西藏東部多康地區。後有個青海宗喀德康地方的藏人,跟隨這三個人出家,他就是西藏後弘期的著名人物喇欽•貢巴饒賽。喇欽出家以後就在安多藏族丹底地方授徒傳教,後來丹底成為安多地區的一個佛教中心。
  
    西藏著名的大譯師洛欽•仁欽桑布,他連續出國多次,向印度的七十五位大師學習,並請來許多印度克什米爾等地的佛教大師到阿里古格會同譯經。

 藏傳佛教史上把他當成一個界線,他之後翻譯的密宗經典叫做密續「新譯派」,而把他之前翻譯的叫做密續「舊譯派」。
  
     阿底峽尊者是藏傳佛教後弘期迎請入藏的偉大的大師,他入藏之後主張修持大乘佛法,應該先顯後密,對西藏佛教發展的歷史上的有重大的貢獻,後人尊稱為「覺窩杰」即佛尊的意思。他主要的貢獻可規納二點,就是教理系統化和修持規範化,對以後的西藏佛教影響巨大。

 

藏傳佛教的特點

             世界佛教三大體系中,藏傳(藏語系)佛教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完整、系統第繼承了佛陀的教義。藏傳佛教是屬於大乘佛教,但從未輕視排擠小乘佛教。正如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洛桑扎巴所教誨:「一切教乘並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屬教誨」。第二,藏傳佛教吸收了佛陀教義的精華:即密法(顯宗、密宗)和性空正見(中觀派)。
  
     藏傳佛教中的任何教派,都是佛祖釋迦牟尼教義的正宗繼承或完全繼承,而不是藏族人的創新,更不是什麼「喇嘛教」,也不是什麼紅教、白教、花教、黃教。其理由為:

第一,藏傳佛教因各種因素形成眾多教派,因此,很多人認為教派之間在教義、教軌和佛教經典、教理等方面有著根本的,甚至是水火難容的區別,這完全是誤會。佛教無論是那種教派,其根本的教義都是佛祖釋迦牟尼宣講的原始思想,並未另立他說。釋迦牟尼的佛說部《甘珠爾》和他的弟子們對佛祖教義的論部《丹珠爾》兩大佛教是佛經所有教派的共同根本經典。
  
 佛教有顯宗密宗之分,其中顯宗只有傳承之分,教理無新舊之分,只有大乘密教有新密、舊密之分。舊密是公元8世紀時期由蓮花生講授的金剛乘,出現了王、臣、妃、覺士等25位大德。

 新密是由公元10世紀仁青桑布大譯師以來翻譯的佛經。出現了扎納古瑪熱、魯欽桑吉益西、蘇欽釋迦迥乃、蘇瓊西繞扎巴、楚普巴釋迦森格等人,他們極大地弘揚了新密法。
  
   律藏是公元8世紀由大堪布惜瓦措(菩薩薩埵)來藏,藏地出現七人出家為僧開了聖法律儀之先河。後來的拉欽貢巴繞色及其弟子魯麥次稱西繞等十人授戒後代代相傳,稱下路律儀或戒師傳承。  阿里古格拉喇嘛•益西沃請印度班智達法護(為善護)、德護和智護等三護受近圓戒,並傳授律儀後代代相傳,傳出上路律儀。      綽普巴降巴貝邀請克什米個大托本僧釋迦師利到衛藏,給堪布降秋多吉等11人授了近圓戒,後給薩迦根噶賢贊(薩班)授近圓戒,這一系統稱班智達欽布傳承。上述“三大律儀傳承”是佛教新舊各派的根本和依據。也就是說,各教派的顯宗密宗和律藏都是同源。
  
    第二,佛教各教派的名稱,寧瑪派是根據傳承時間的先後得名;薩迦派、達隆、止貢、竹巴等噶舉派和甘丹派(格魯派)則是根據主寺所在地而得名;噶瑪噶舉派等是以祖師姓名而得名;噶當派(大圓滿派、大手印派)和希解派則以判教學說而得名。也就是說,各教派僅僅是各傳教上師的實踐和引導弟子的傳承不同而逐步形成了不同名稱的派別而已。其根本教義是一致的,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教法。    因此,在許多現當代的史書、文章中將藏傳佛教稱之為黑教(苯布派)、紅教(寧瑪派)、白教(噶舉派)、花教(薩迦派);黃教(格魯派)等稱謂既不準確,又不嚴肅,應當糾正過來,呼其本來教派名稱。


 第三,有些人稱藏傳佛教為「喇嘛教」。是否它不是佛陀所宣講的教義了,或佛陀的教義已被藏族喇嘛們參雜修正之嫌疑。這是非常大的誤會和錯誤的看法。事實上,藏傳佛教的所有教派的根源,即顯密教義,首先由釋迦牟尼所說,其後由印度大學者們對顯密要義以清凈正理,解說敲定。最後由具有菩提心的藏民君臣和無數先輩譯師們,放棄富裕的物質享受,甚至置身家性命於不顧,歷經千難萬險,像流水般一次又一次不斷地湧向印度和尼泊爾以及漢地等地,依止有口皆碑的飽學大德,以己樂而樂師、求取教誠,聆聽經義,並翻譯成藏文,以這些耳提面命的經典為根本依據,進行聞、思、修學,根本不存在與此相左的藏族喇嘛杜撰的教法。

 無論佛教的那一派,一旦教義上有所質疑或需要勘驗時,即便一字之差,都得從佛經或印度佛教大德的著述中尋求正解。

寧瑪派   也稱 ( 紅教 )

寧瑪,藏語意為古、舊的意思,為藏傳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法。由蓮花生大士創建,在11世紀時形成宗派體系。因該派遵循前弘期(大譯師仁欽桑波之前)所傳之教法,故得此名。也因該派僧人大多戴紅色僧帽,俗稱紅(帽)派;另說末至時代,佛教法喜大盛,喇嘛僧需至戰場超度戰歿士兵,僧衣袍多被鮮血染紅,乃名之「紅教」。寧瑪派的傳承與教法,主要來自於蓮花生大師、藏王赤松德贊等二十五位師徒。之後寧瑪巴傳承也形成六個分支。並有六大寺院即多傑札、敏卓林、謝慶、卓慶、噶陀、白玉。

它所傳承的教法主要是前弘期傳譯的密法,故稱為「舊派」。寧瑪派的教法傳承,主要有三種:一遠者經典傳承,二近者埋藏傳承,三甚深淨境傳承。在以上諸傳承教法中,寧瑪派最注重的教法是大圓滿。 寧瑪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裏,九乘包括顯三乘、外密三乘和內密三乘,三部指內密三乘中的最後一乘,包括心部、界部和要門部,即大圓滿。大圓滿。( 一聲聞,二獨覺,三菩薩,四事乘,五行乘,六瑜伽,七大瑜伽乘,八阿努瑜伽,九阿底瑜伽。)

每年四至五月,寧碼派白玉寺(晉美多吉仁波切)弟子都會到青海果洛州白玉寺進行布施(派發糧食、衣物、日用品)活動,供養喇嘛。信徒會從各地籌集善款及物資,如香港、深圳、汕頭、北京等。團隊從深圳或廣州乘坐航機至成都,再轉乘包車至目的地,途經黃河長江分水嶺、蓮寶玉側雪山(海拔約4900米,有如人間仙境)、仙女湖、妖女湖,活動歷程共八日。

薩迦派   又稱 ( 花教 )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薩迦」一詞的藏語意思是灰白色,因為此派主寺薩迦寺建立之處土色灰白,故名。因主寺圍牆上塗有象徵密宗三大怙主文殊、觀世音和金剛手菩薩之智慧、慈悲和力量的紅、白、黑三色條紋,故常被稱為花教

在佛教哲學上,薩迦派特別注重「道果」教授,"道果法」是最重要的教義之一。此外,「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的體系傳承在薩迦派中佔有重要地位。時輪金剛法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薩伽派在11世紀時由昆·貢卻傑布創始,由其子貢噶寧布發揚廣大。從貢噶寧布開始的五位教主,被稱作薩迦五祖。五祖中最為著名者除貢噶寧布外,為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贊和第五祖八思巴(本名洛珠堅贊,曾為元世祖忽必烈灌頂,受封國師與大寶法王)。薩伽派當時在元政府的支持下以宣政院的名義統治全藏,開西藏政教合一之先河。其教主並不一定由出家人擔任,而往往是在家居士行使大權。最為著名的後期薩迦派大德為仁達瓦·宣奴洛珠,他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最主要上師。宗喀巴大師祈禱文即大師專門為向仁達瓦上師祈禱所創作、使用的。

格魯派   又稱 ( 黃教 )

格魯,藏語意為「善規」,因倡導嚴守戒律而得名。又因為戴黃色的帽子,俗稱黃教,是藏傳佛教中的後起之秀,由宗喀巴大師創立,屬中觀應成派[1]西藏有很大的影響。由於繼承了全部噶當派教法,所以又被稱為「新噶當派」。又由於最初宗喀巴大師創建甘丹寺,歷代甘丹寺主持成為格魯教法的當然法台,故又稱作「甘丹派」。

學修並重、講修並重的學風使其成為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派別。由於最晚出現,它幾乎吸取了以前諸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的各種教法,如有名的薩迦十三金法,噶舉的大手印,寧瑪的密修馬頭明王,噶當的十六明點(又稱「十六滴」),夏魯的時輪金剛,覺域的斷法教授等等。

格魯派歷史上的四大活佛轉世體系包括:

這四位大活佛在當地有很高的地位。

格魯派六大寺院包括:

噶舉派   又名 ( 白教 )

藏傳佛教的一個派別,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口,而「舉」字則意為傳。故「噶舉派」一詞可理解為口傳宗派。另外,由於噶舉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條紋,又俗稱「白教」。噶舉派是後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馬爾巴創立,承傳至今。是西藏歷史上最早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派別,最早的轉世活佛即噶瑪噶舉派噶瑪巴

其在西藏以不重著述而重視實際的修行最具特色,強調刻苦的修行,造就了如米拉日巴等眾多實踐苦行修鍊的高僧。噶舉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與顯、密兩種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為著名。

帝理巴(988-1069年)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帝洛巴。追溯噶舉傳承,他是第一位人身導師,被尊為印度噶舉傳承的創始者。帝洛巴從禪觀中直接得到金剛總持及許多本尊的授記,在未證得大成就之前,他以榨芝麻及零工為生,也因此而得名。

帝洛巴的繼承者是那洛巴大學者(1016-1100),他是印度最重要的大成就者之一。那洛巴將「六瑜伽」及「大手印」傳給了他的偉大弟子馬爾巴(1012-1096),而後者成為噶舉派在西藏的第一位導師,其影響力遠在未遇到那洛巴時已被帝洛巴所預言。為求對教義的體解,馬爾巴到曼卡爾區的沐估隆鎮跟隨卓彌羅札娃(922-1073/4)學習梵文,但後來因為學費太昂貴而離開,並決定到印度。在他三游印度之中,接收了那洛巴及其他禪修者完整的「大手印」教義,之後馬爾巴、卓彌羅札娃及窩在復興藏傳佛教運動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噶舉傳承稱為「馬爾巴噶舉」,取自馬爾巴的名字。另一噶舉傳承則是西藏中部「香」郡「昌」地發起的,其創始人為穹波納玖叔林宮波(1002-1096),他是那洛巴及那洛巴妹妹尼估瑪的弟子。這一派系稱為「香巴噶舉」,乃取自發源地為名。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派是噶舉傳承最早創立的派別。

馬爾巴主要的弟子米勒日巴(1052-1135)是一位著名的「西藏瑜伽士」。米勒日巴在接收其上師嚴厲的教導下,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至今仍是無數修行者的借鏡,而他即興所作的道歌「米勒日巴一萬偈」更是許多讀者自我鼓勵及激勵的泉源。

米勒日巴有許多弟子,其中特別傑出的有兩位,他們是惹瓊巴(1083-1161)及岡波巴(1079-1153)。這兩位大師開創了噶舉派完整的體制。惹瓊巴創立了「惹瓊噶舉」而岡波巴創立了「達波噶舉」。岡波巴是達波區人氏(派別之名即是源自於此),是一位著名的醫生,所以也被稱為「達波拉傑」意即「來自達波的醫生」,而他的全名是「達波達沃匈努」。岡波巴也是「解脫莊嚴寶縵」的作者,我噶舉傳承興起於雪域西藏中最有作為的人物。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米勒日巴岡波巴在噶舉傳承中被尊為「五祖」。

較早的噶舉派不應與後期興起的噶舉四大八小派有所混淆。噶舉傳承之派系遠超于噶舉四大八小派,故「噶舉四大八小派」不能作為噶舉傳承派系唯一的考量。除此之外,噶舉傳承中尚有達波香巴竹巴惹瓊等等其他分支。

噶舉傳承的「四大派」是由岡波巴的四大弟子所創立,包括噶瑪噶舉、采巴噶舉、跋絨噶舉、帕竹噶舉。然而達波噶舉卻保存著自承的方丈系統而自成一派,這與其他十二派是有所不同的。噶舉傳承的「八小派」是由帕莫竹巴(1100-1170)的主要弟子所創立,包括直貢噶舉、達隆噶舉、竹巴噶舉、雅桑噶舉、措普噶舉、休色噶舉、耶巴噶舉和瑪倉噶舉 。帕莫竹巴在西藏推翻了薩迦政權,他也跟隨了薩虔昆噶寧波(1092-1158)參學了十二年並獲得薩迦派「道果」的教義。帕莫竹巴對十二支派的影響在於他將「道果」教義融入噶舉派「丹雅卓」的教義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